1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的三个阶段
2 从“建筑工业化”到“建筑产业现代化” 从“住宅产业化”到“建筑产业现代化”,其内涵则更宽、更广,不仅涵盖住宅建筑结构部分,而且包含了部品部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,还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(包括信息技术)、现代化的管理手段(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)融入进来,使这一概念更加科学、全面。目前行业内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理解经常存在以下误区。 误区一:简单把“工业化”理解为预制混凝土(pc)技术 目前政府的很多激励政策也都是针对pc制订的。实际上,pc只是工业化的一部分。pc具有节约资源、提高效率等优点。但这些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。首先要对未来市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,防止产能过剩。第二,pc构件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规模。 误区二: 忽略部品部件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。部品的标准化、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:一方面它能够降低单个部品的生产成本,另一方面,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设计、选用产品。而目前行业对部品部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,还没有意识到其足以占据建筑产业现代化“半壁江山”。 3 关于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3.1理性决策 此轮建筑产业化发展浪潮是建国以来的第三次,如何不重蹈前两次中途停滞的覆辙,需要积极、理性,科学谋划。 3.2 整合产业链资源 建筑产业的现代化是目标,实现路径是“三化": 一是标准化。当前最急需解决的是建立行业产业化统一标准。 二是平台化。非常有必要将设计、制造、建造、运维等建筑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行有效整合,共同打造一个贯穿全产业链的基础性平台。 三是信息化。信息化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。 3.3 丰富技术内涵,加强技术创新与集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,对建筑工业化不断探索,已经形成了最为熟知的预制混凝土体系(pc),除此之外还有钢结构体系、混合结构体系、现场工厂化施工体系、部品部件集成内装体系(si)等等,这些都构成了当今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内涵。 4 结语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行业发展的推动者,经过60余年的研究与积淀,对建筑产业化的多项技术都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,并已形成了成套的技术体系,如全国标准图设计、pc技术研发、集成内装体系(si)实践等,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当前,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全力深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事业,并以科技部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依托,整合全产业链资源,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模式展。 (责任编辑:潘编辑) |